省級文物單位花江鐵索橋上移工程啟動(圖)
省級文物單位花江鐵索橋上移工程啟動
近日,筆者在貞豐縣平街鄉(xiāng)花江村看到,有百年歷史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花江古鐵索橋,經(jīng)過多次研討論證,上移工程正式啟動。
花江鐵索橋位于貞豐與關嶺交界之處的花江河上,兩崖峭壁懸?guī)r,江水奔騰咆哮。此處為滇黔交通之又一要道,是從貴陽安順逾關嶺南行,經(jīng)興義走云南的重要交通要道。古時候曾在此設渡,時有舟傾人亡。明清時曾多次建橋,均被洪水沖毀。清朝末年,便改建鐵索橋,于1901年建成,構造類似盤江橋。橋用鐵索14根,每根262環(huán),拴扣在兩岸人工鑿成的石孔內,上鋪木枋數(shù)百塊作橋面。扶欄用鐵索22根串綴組成,亦拴扣于兩岸人工鑿成石孔內。
花江鐵索橋長21丈4尺,寬9尺,距水面30余丈。后來,又在距鐵索橋400米處古道旁建普陀真境廟,塑普陀像一尊,龍王神一尊,山神像一尊,石雕龍一對。后人為了紀念修鐵索橋的功績,在橋北至七口碑半里處的懸崖絕壁山腳一天然石窖內,刻有蔣宗漢將軍的石像一尊。石窖口刻有篆書:“炳堂蔣軍門行樂圖”,窖下崖頭刻“萬綠橋”三字。橋南岸古驛道旁有不少摩巖石刻,有“虹飛”、“華江橋”、“功成不朽”、“屹然大觀”等32處。橋南岸30米處一崖壁上楷書陰刻監(jiān)修分工及詳細情況。
鐵索橋己歷經(jīng)百年風雨,1984年進行過全面維修,現(xiàn)依然尚固,唯橋板松動稀少,兩旁鐵欄桿斷折。
隨著董箐電站下閘蓄水,原橫跨江河上空50余米的鐵索橋,如今已接近河面,花江碼頭建成即將投入使用。
為保護古跡文物,相關部門決定將鐵索橋上移300余米并提升,經(jīng)過多年反復研討論證,按照華西設計院設計上移方案,貴州江河水利電力建設工程有限公司于今年3月2日動工上移鐵索橋,預計7月中旬完工。建成后,鐵索橋將高出最高水位8米以上,將成為花江大峽谷又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成為北盤江大峽谷最具魅力的旅游景點之一,為小花江打造民族風情游、紅色文化游、自然風光游奠定扎實的基礎。上圖為施工現(xiàn)場。
頻道推薦
共有0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