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区日韩欧美亚洲|国产一级无码午夜大片|亚洲a级片中文在线观看|无码专区久久综合久中文字|久久偷偷鲁偷偷鲁综合麻豆|国产无AV码在线观看粉嫩|亚洲Av无码片一区二区在线|中文字幕一区二区在线不卡人妻

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社會文化

黔西南書院述略 (作者:崔利軍)

2013年12月05日 17:18:12來源:亮點黔西南 作者:崔利軍

黔西南書院述略

黔西南州文物局     崔利軍
 
 
摘 要
 
       書院,是封建科舉制下特有的產物,形成于隋唐,止于清末,歷時逾千年。黔西南地區(qū)由于其特定歷史條件和特殊地理環(huán)境,書院產生較晚。從乾隆初年至于光緒末年的一百六十余年,黔西南地區(qū)興辦的十所書院對當地文化、教育事業(yè)產生了積極影響,在黔西南地方文化、教育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書院,由古代“精舍”、“精廬”、“學館”發(fā)展演變而來。作為封建科舉制度下特有的產物,“裁成文士,為國儲材”①的書院,形成產生于隋唐“開科取士”制度確立之際,興起于宋明,逮于清末,歷時逾千年。書院辦學以民辦為主,教學方式靈活,秉承“教學相長”、“知行合一”的教學原則,是封建學校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地位僅次于官辦學宮。由于特定歷史條件和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黔西南之書院出現較晚,約在清中葉以后。
 
       從乾隆至同治年間,黔西南地區(qū)先后興起九峰書院、筆山書院、鳳山書院、桅峰書院、蓮城書院、珉球書院、冊亨書院、盤水書院、培風書院、文峰書院等十所書院。其中:九峰、桅峰和文峰書院就在當時的興義府治——安龍。
 
       九峰書院  建于乾隆十二年(1747),是黔西南第一所書院,在興義府城北魁星山海潮寺前殿。因面臨九峰,故名九峰書院。書院內供奉孔子像,兩旁還列有曾參、顏回、子思、孟軻四賢像,號“四配”。以海潮寺租六十石作為書院掌教修繕資金、膏火經費,由興義府知府捐俸。嘉慶二年(1797),興義府發(fā)生王囊仙等人領導的農民起義,書院毀于戰(zhàn)火。
 
       桅峰書院  嘉慶二十一年(1816),由生員邢思鎬、閻敏仁等人在府城東門內的昭忠祠倡辦建立。不久,又“以其地狹小,改附東門外寺院之中”。②并按每兩棉花售銀取二厘五毫作捐銀,為書院經費,稱為“厘金”。道光十五年(1835),興義府知府谷善禾并以十八先生祠增修之,更名為珠泉書院。二十九年(1849),知府張锳又將書院各房改為齋房,增建頭門三間、屏門一座、講堂三間,山長內室三間,廚房一間。同治元年(1862)的咸同農民戰(zhàn)爭期間,珠泉書院被毀。
 
       文峰書院  同治十三年(1874),興義府知府陳廷棟就府城北門經歷署舊址重建,講堂、齋舍共計二十九楹。是時,書院學田有三:一曰“祭田”,供丁祭開支;二曰“學莊諸田”,以養(yǎng)學官;三曰“贄卷田”,補助窮學生。自道光以來,興義府每年抽厘金銀千兩撥付書院,作山長修金、生童膏火和監(jiān)院委員薪金,略有結余。光緒二十六年(1900),知府石廷棟迫于清廷興辦學堂的壓力,在書院旁掛新建中學堂牌,“延請教授張圣欽主講其中”③,仍襲書院舊制。
 
       光緒三十四年(1908),知府陳鴻年改中學堂為高等小學堂,書院遂在安龍廢止。
 
       筆山書院  以筆架山得名,是黔西南影響最大的書院。初在興義縣(今興義市)老城西南水井坡,面對筆架山,前臨花水河(一稱“灣塘河”),由乾隆時期的孝廉王贊武兄弟所建,后因年久失修荒廢。嘉慶十八年(1813),邑人在知縣杜友李倡導下,以所捐銀和當年四百童生“小考”捐錢購吉安會館舊址重建。此后,經張夢驥、徐鈜、張宗陽、胡霖澍等四任知縣增拓修葺,書院發(fā)展為包括講堂、左右齋房、頭門、二門樓、魚池在內,共計十五楹的建筑群,邑人稱為“老書院”。同治元年(1862),老書院毀于張凌翔、馬河圖等人領導的咸同農民戰(zhàn)爭。
 
       戰(zhàn)事結束后,邑紳劉官禮、林盛德、趙學坤諸人于光緒十六年(1900),在土城北之老官墳重建書院,人稱“新書院”(遺址在興義民族師范學院內)。
 
       新書院背南朝北,三進各五楹、東西齋舍十楹、東西廂房六楹、左側山長室三楹、西欄二楹。大門有湖廣靖州(湖南靖州)人鄒元吉所提對聯(lián):“平地起樓臺,看萬間鱗次,五月鳩工,喜多士情殷梓里;斯文無畛域,況榜掛天開,筆排山聳,愿諸生跡接蓬瀛”。中進為山長授課之所,門榜題“山斗堂”,亦有對聯(lián)一副:“通經致用,修辭立誠”。書院中有魚池一口,以石欄圍之,其北為甬壁。
筆山書院屬官紳合辦之書院,除地方禮聘的山長外,還有學官遴選的齋長二人。書院經費來源于官民捐資和由官府劃撥之“逆絕產”。書院教學初以八股詩賦為主,光緒二十四年(1898)以后,囿于國事日蹙的現狀,經雷廷珍、曾澍之、姚華、徐天敘等幾任山長的不懈努力,重心轉向經世致用之學,廣置書報和經史子集書籍供學生涉獵,并將學習筆記納入課堂考核,每月還舉行講演,不斷培養(yǎng)學生“通經致用”的能力,學風為之一變。從此,興義縣人文蔚啟,生源質量一時居全省之冠。乃至在民國時期,產生了王伯群、王文華、竇居仁、何應欽等一批影響當時全省、全國之人物。
 
       光緒三十年(1904)春,書院齋長竇全曾與勸學總董劉如周改書院為高等小學堂,并創(chuàng)設學務所,尋改為勸學所。三十一年(1905),書院經費概提為學費。
 
       筆山書院從創(chuàng)立到停辦,歷時近一百六十年。
 
       鳳山書院  建于嘉慶十三年(1808),在普安廳(今盤縣特區(qū))署后的西門半山上,以山形得名。書院“前面筆峰,后枕奎閣”④, 有頭門、二門、講堂三楹。講堂上有樓,供倉頡像;下植丹桂、紫薇樹各一株。兩旁翼室分齋房、山長內室和廚房,對面立一亭,亭上題有廳同知吳宗蘭“綠繞青來”四字。書院后還有水井一口,號“升泉”,泉水清香、甘冽。廳教諭劉漢英曾以《奎閣飛霞》、《畫樓賞雨》、《薇云夏幕》、《桂露秋香》、《筆岫凌云》、《斗亭留月》、《山房抱膝》、《井泉洗心》為題賦詩,成“書院八景”。
 
       鳳山書院經費取于田租,有束修田租、膏火田租、鄉(xiāng)試賓興、文會試賓興、武會試賓興和書院考棚歲修田租七種。光緒三十三年(1907),廳同知段永濬設立高等小學堂,書院停辦。
 
       蓮城書院  始建于道光十六年(1836),在安南(今晴隆縣)城內學宮旁,占地500平方米,依山建筑。肇始于李振堃,成于繼任知縣張士英,初建于明倫堂前,旋氾。二十一年(1841),知縣婁镕與邑人集資捐銀計六千余兩“復書院于學宮之右”⑤。
 
       蓮城書院大門置有石階十二級,進大門至下天井,兩側有梧桐樹,再經十五級石階到平臺,由過道進入內植花木的上天井。平臺過道兩側為教授房,書房在上天井南北兩廂,書院正堂居西,計房屋六棟十五間,均為瓦木穿斗、硬山歇頂建筑。光緒三十一年(1905),知縣白嘉澍重修書院并題字于正堂大梁上,墨跡猶存。
 
       書院經費取給于學田租和膏火谷。光緒三十二年(1906),書院改為蓮城學堂,尋改兩等小學堂。今存書院正堂三間,在蓮城鎮(zhèn)政府院內。
 
       珉球書院  在貞豐州(今貞豐縣)城內,初建于道光十六年(1836),由時任貞豐州知州的袁敏升率當地紳民捐建。咸豐十一年(1861),毀于咸同農民戰(zhàn)爭。同治十一年(1872),貞豐州城收復之次年,當地官紳即將貞豐城內回民清真寺改建為書院,名仍其舊。新改建書院為四合院式,有正堂、前堂及兩廂,均系木構穿斗式硬山頂建筑。
 
       珉球書院掌教、修繕、膏火資金源自紳民所捐田租。光緒三十二年(1906),知州徐德修為推行新政,在譚珍、鐘振聲、饒煥彩、胡剛協(xié)助下,將書院擴建為珉州兩等學堂,設高、初兩等;分甲、乙兩班,增設西學課程。以孟廣炯為堂長,譚珍為監(jiān)學,尹尚斌、曾憲孔、姜瑞熊、饒存厚分任教務,學生八十五人,經費以學租變價開支。民國初,改為貞豐兩級小學校。民國末年,被辟為民眾教育館。書院舊址在縣文化館。
 
       冊亨書院  設于貞豐州冊亨州同駐地(今冊亨縣者樓鎮(zhèn)冊陽村)東。道光二十二年(1842),興義府知府張锳命州同陶淙發(fā)以冊亨紳民捐修興義府試院之余銀二百兩為資息建。光緒十三年(1887),州同沈福鑾更名為文昌宮。光緒三十年(1904),州同褚德明行新政,改為初等小學堂,學制五年,開設文學、讀經、修身、算學、史地、格致、體操和圖畫課程,書院停辦。
 
       盤水書院  在普安縣文廟左側(今普安一。。道光二十三年(1843),當地舉人孔廣沛呈請興義府知府張锳,以縣邑紳民捐修興義府試院所余白銀三百兩為資建成。書院經費由張锳撥付白銀一千三百兩購置學田,以田租給補。光緒三十三年(1907),知縣岳衡改書院為官立高等小學堂,提廟租、肉捐、斗息、學租、膏火等為常年經費,書院遂廢。
 
       培風書院  建于道光三十年(1850),由貢生王俊偉、閻丕忠首創(chuàng),初設于新城(今興仁縣)城東新平街南將軍祠(今縣級文保單位——東岳廟對面廣場),咸同農民戰(zhàn)爭期間被毀。同治十三年(1874),士紳熊子漁、劉定中、霍宗敬、劉文淵等稟請貴州巡撫岑毓英以原回民義軍領袖金萬兆在城東新平街西所修客廳重建書院(今省級文保單位——元帥府內),仍用前名,民辦公助。光緒八年(1882),改為官辦;糁揖础㈥惞廛S、鄒國璽先后任掌教,每年有五十至六十名名生員入學。書院三楹兩進,有東西兩廂,共計十二間房屋。
 
       培風書院經費在建院之初,取給于城中棉花及公稱捐稅。同治十三年后(1874),改以沒收歸公的義軍田產和絕產田租作“膏火束修之資”⑥。光緒三十年(1904),經興義府知府李祖章提請督學朱福詵入奏,書院經費改作新建于昭忠祠的又新兩等小學堂常年辦學經費,書院亦改為縣議會。
 
       從興起到廢止,黔西南之書院歷經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六朝,計一百六十余年風雨歷程,推動了黔西南文化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在黔西南地方文化和教育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
       ①②⑤ 張锳:《興義府志•學校志•書院》卷十九(咸豐四年刻本)
       ③ 楊恩元:民國《貴州通志•學校志六》六八(上)(民國三十七年刻本)
       ④ 民國《貴州通志•學校志三》四二(下)
       ⑥ 冉晟:民國《興仁縣志•建置編上•沿革》卷一(民國23年,1965年油印本)
 
 
 
 
 
 
 
 
 
 
 
 
 
 
 
 
 
 
 
 
 
 
聲明:轉載此文的目的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lián)系(ldqxnw@163.com),我們將及時更正或刪除,謝謝!

我要評論

共有0條評論

熱文排行

24小時 一周 一月

黔西南書院述略 (作者:崔利軍)

亮點黔西南 | 2013年12月05日 17:18:12 | 崔利軍

黔西南書院述略

黔西南州文物局     崔利軍
 
 
摘 要
 
       書院,是封建科舉制下特有的產物,形成于隋唐,止于清末,歷時逾千年。黔西南地區(qū)由于其特定歷史條件和特殊地理環(huán)境,書院產生較晚。從乾隆初年至于光緒末年的一百六十余年,黔西南地區(qū)興辦的十所書院對當地文化、教育事業(yè)產生了積極影響,在黔西南地方文化、教育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書院,由古代“精舍”、“精廬”、“學館”發(fā)展演變而來。作為封建科舉制度下特有的產物,“裁成文士,為國儲材”①的書院,形成產生于隋唐“開科取士”制度確立之際,興起于宋明,逮于清末,歷時逾千年。書院辦學以民辦為主,教學方式靈活,秉承“教學相長”、“知行合一”的教學原則,是封建學校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地位僅次于官辦學宮。由于特定歷史條件和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黔西南之書院出現較晚,約在清中葉以后。
 
       從乾隆至同治年間,黔西南地區(qū)先后興起九峰書院、筆山書院、鳳山書院、桅峰書院、蓮城書院、珉球書院、冊亨書院、盤水書院、培風書院、文峰書院等十所書院。其中:九峰、桅峰和文峰書院就在當時的興義府治——安龍。
 
       九峰書院  建于乾隆十二年(1747),是黔西南第一所書院,在興義府城北魁星山海潮寺前殿。因面臨九峰,故名九峰書院。書院內供奉孔子像,兩旁還列有曾參、顏回、子思、孟軻四賢像,號“四配”。以海潮寺租六十石作為書院掌教修繕資金、膏火經費,由興義府知府捐俸。嘉慶二年(1797),興義府發(fā)生王囊仙等人領導的農民起義,書院毀于戰(zhàn)火。
 
       桅峰書院  嘉慶二十一年(1816),由生員邢思鎬、閻敏仁等人在府城東門內的昭忠祠倡辦建立。不久,又“以其地狹小,改附東門外寺院之中”。②并按每兩棉花售銀取二厘五毫作捐銀,為書院經費,稱為“厘金”。道光十五年(1835),興義府知府谷善禾并以十八先生祠增修之,更名為珠泉書院。二十九年(1849),知府張锳又將書院各房改為齋房,增建頭門三間、屏門一座、講堂三間,山長內室三間,廚房一間。同治元年(1862)的咸同農民戰(zhàn)爭期間,珠泉書院被毀。
 
       文峰書院  同治十三年(1874),興義府知府陳廷棟就府城北門經歷署舊址重建,講堂、齋舍共計二十九楹。是時,書院學田有三:一曰“祭田”,供丁祭開支;二曰“學莊諸田”,以養(yǎng)學官;三曰“贄卷田”,補助窮學生。自道光以來,興義府每年抽厘金銀千兩撥付書院,作山長修金、生童膏火和監(jiān)院委員薪金,略有結余。光緒二十六年(1900),知府石廷棟迫于清廷興辦學堂的壓力,在書院旁掛新建中學堂牌,“延請教授張圣欽主講其中”③,仍襲書院舊制。
 
       光緒三十四年(1908),知府陳鴻年改中學堂為高等小學堂,書院遂在安龍廢止。
 
       筆山書院  以筆架山得名,是黔西南影響最大的書院。初在興義縣(今興義市)老城西南水井坡,面對筆架山,前臨花水河(一稱“灣塘河”),由乾隆時期的孝廉王贊武兄弟所建,后因年久失修荒廢。嘉慶十八年(1813),邑人在知縣杜友李倡導下,以所捐銀和當年四百童生“小考”捐錢購吉安會館舊址重建。此后,經張夢驥、徐鈜、張宗陽、胡霖澍等四任知縣增拓修葺,書院發(fā)展為包括講堂、左右齋房、頭門、二門樓、魚池在內,共計十五楹的建筑群,邑人稱為“老書院”。同治元年(1862),老書院毀于張凌翔、馬河圖等人領導的咸同農民戰(zhàn)爭。
 
       戰(zhàn)事結束后,邑紳劉官禮、林盛德、趙學坤諸人于光緒十六年(1900),在土城北之老官墳重建書院,人稱“新書院”(遺址在興義民族師范學院內)。
 
       新書院背南朝北,三進各五楹、東西齋舍十楹、東西廂房六楹、左側山長室三楹、西欄二楹。大門有湖廣靖州(湖南靖州)人鄒元吉所提對聯(lián):“平地起樓臺,看萬間鱗次,五月鳩工,喜多士情殷梓里;斯文無畛域,況榜掛天開,筆排山聳,愿諸生跡接蓬瀛”。中進為山長授課之所,門榜題“山斗堂”,亦有對聯(lián)一副:“通經致用,修辭立誠”。書院中有魚池一口,以石欄圍之,其北為甬壁。
筆山書院屬官紳合辦之書院,除地方禮聘的山長外,還有學官遴選的齋長二人。書院經費來源于官民捐資和由官府劃撥之“逆絕產”。書院教學初以八股詩賦為主,光緒二十四年(1898)以后,囿于國事日蹙的現狀,經雷廷珍、曾澍之、姚華、徐天敘等幾任山長的不懈努力,重心轉向經世致用之學,廣置書報和經史子集書籍供學生涉獵,并將學習筆記納入課堂考核,每月還舉行講演,不斷培養(yǎng)學生“通經致用”的能力,學風為之一變。從此,興義縣人文蔚啟,生源質量一時居全省之冠。乃至在民國時期,產生了王伯群、王文華、竇居仁、何應欽等一批影響當時全省、全國之人物。
 
       光緒三十年(1904)春,書院齋長竇全曾與勸學總董劉如周改書院為高等小學堂,并創(chuàng)設學務所,尋改為勸學所。三十一年(1905),書院經費概提為學費。
 
       筆山書院從創(chuàng)立到停辦,歷時近一百六十年。
 
       鳳山書院  建于嘉慶十三年(1808),在普安廳(今盤縣特區(qū))署后的西門半山上,以山形得名。書院“前面筆峰,后枕奎閣”④, 有頭門、二門、講堂三楹。講堂上有樓,供倉頡像;下植丹桂、紫薇樹各一株。兩旁翼室分齋房、山長內室和廚房,對面立一亭,亭上題有廳同知吳宗蘭“綠繞青來”四字。書院后還有水井一口,號“升泉”,泉水清香、甘冽。廳教諭劉漢英曾以《奎閣飛霞》、《畫樓賞雨》、《薇云夏幕》、《桂露秋香》、《筆岫凌云》、《斗亭留月》、《山房抱膝》、《井泉洗心》為題賦詩,成“書院八景”。
 
       鳳山書院經費取于田租,有束修田租、膏火田租、鄉(xiāng)試賓興、文會試賓興、武會試賓興和書院考棚歲修田租七種。光緒三十三年(1907),廳同知段永濬設立高等小學堂,書院停辦。
 
       蓮城書院  始建于道光十六年(1836),在安南(今晴隆縣)城內學宮旁,占地500平方米,依山建筑。肇始于李振堃,成于繼任知縣張士英,初建于明倫堂前,旋氾。二十一年(1841),知縣婁镕與邑人集資捐銀計六千余兩“復書院于學宮之右”⑤。
 
       蓮城書院大門置有石階十二級,進大門至下天井,兩側有梧桐樹,再經十五級石階到平臺,由過道進入內植花木的上天井。平臺過道兩側為教授房,書房在上天井南北兩廂,書院正堂居西,計房屋六棟十五間,均為瓦木穿斗、硬山歇頂建筑。光緒三十一年(1905),知縣白嘉澍重修書院并題字于正堂大梁上,墨跡猶存。
 
       書院經費取給于學田租和膏火谷。光緒三十二年(1906),書院改為蓮城學堂,尋改兩等小學堂。今存書院正堂三間,在蓮城鎮(zhèn)政府院內。
 
       珉球書院  在貞豐州(今貞豐縣)城內,初建于道光十六年(1836),由時任貞豐州知州的袁敏升率當地紳民捐建。咸豐十一年(1861),毀于咸同農民戰(zhàn)爭。同治十一年(1872),貞豐州城收復之次年,當地官紳即將貞豐城內回民清真寺改建為書院,名仍其舊。新改建書院為四合院式,有正堂、前堂及兩廂,均系木構穿斗式硬山頂建筑。
 
       珉球書院掌教、修繕、膏火資金源自紳民所捐田租。光緒三十二年(1906),知州徐德修為推行新政,在譚珍、鐘振聲、饒煥彩、胡剛協(xié)助下,將書院擴建為珉州兩等學堂,設高、初兩等;分甲、乙兩班,增設西學課程。以孟廣炯為堂長,譚珍為監(jiān)學,尹尚斌、曾憲孔、姜瑞熊、饒存厚分任教務,學生八十五人,經費以學租變價開支。民國初,改為貞豐兩級小學校。民國末年,被辟為民眾教育館。書院舊址在縣文化館。
 
       冊亨書院  設于貞豐州冊亨州同駐地(今冊亨縣者樓鎮(zhèn)冊陽村)東。道光二十二年(1842),興義府知府張锳命州同陶淙發(fā)以冊亨紳民捐修興義府試院之余銀二百兩為資息建。光緒十三年(1887),州同沈福鑾更名為文昌宮。光緒三十年(1904),州同褚德明行新政,改為初等小學堂,學制五年,開設文學、讀經、修身、算學、史地、格致、體操和圖畫課程,書院停辦。
 
       盤水書院  在普安縣文廟左側(今普安一。。道光二十三年(1843),當地舉人孔廣沛呈請興義府知府張锳,以縣邑紳民捐修興義府試院所余白銀三百兩為資建成。書院經費由張锳撥付白銀一千三百兩購置學田,以田租給補。光緒三十三年(1907),知縣岳衡改書院為官立高等小學堂,提廟租、肉捐、斗息、學租、膏火等為常年經費,書院遂廢。
 
       培風書院  建于道光三十年(1850),由貢生王俊偉、閻丕忠首創(chuàng),初設于新城(今興仁縣)城東新平街南將軍祠(今縣級文保單位——東岳廟對面廣場),咸同農民戰(zhàn)爭期間被毀。同治十三年(1874),士紳熊子漁、劉定中、霍宗敬、劉文淵等稟請貴州巡撫岑毓英以原回民義軍領袖金萬兆在城東新平街西所修客廳重建書院(今省級文保單位——元帥府內),仍用前名,民辦公助。光緒八年(1882),改為官辦;糁揖础㈥惞廛S、鄒國璽先后任掌教,每年有五十至六十名名生員入學。書院三楹兩進,有東西兩廂,共計十二間房屋。
 
       培風書院經費在建院之初,取給于城中棉花及公稱捐稅。同治十三年后(1874),改以沒收歸公的義軍田產和絕產田租作“膏火束修之資”⑥。光緒三十年(1904),經興義府知府李祖章提請督學朱福詵入奏,書院經費改作新建于昭忠祠的又新兩等小學堂常年辦學經費,書院亦改為縣議會。
 
       從興起到廢止,黔西南之書院歷經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六朝,計一百六十余年風雨歷程,推動了黔西南文化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在黔西南地方文化和教育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
       ①②⑤ 張锳:《興義府志•學校志•書院》卷十九(咸豐四年刻本)
       ③ 楊恩元:民國《貴州通志•學校志六》六八(上)(民國三十七年刻本)
       ④ 民國《貴州通志•學校志三》四二(下)
       ⑥ 冉晟:民國《興仁縣志•建置編上•沿革》卷一(民國23年,1965年油印本)
 
 
 
 
 
 
 
 
 
 
 
 
 
 
 
 
 
 
 
 
 
 

聲明:轉載此文的目的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lián)系(ldqxnw@163.com),我們將及時更正或刪除,謝謝!

推薦閱讀
廉潔普安  2024-09-17
黔西南州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2024-09-16
亮點黔西南  2024-09-20
黔西南日報  2024-09-19
普安縣融媒體中心  2024-09-21
黔西南日報  2024-09-19
黔西南州人民檢察院  2024-09-19
黔西南日報   2024-09-17
黔西南公安交警  2024-09-18
亮點黔西南  2024-09-22